首页 机构简介 图片公告 最新动态 人才风采 项目推介 队伍建设 阳泉风采 网上办事 创新创业基地
首页人才风采》文章
冠军的摇篮——记阳泉市首届“育才名校”、市体校

2016-04-07 信息来源:

有那么几位冠军的名字,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射击世界冠军王智伟,乒乓球世界冠军武杨,蹦床世界冠军涂潇、张雒,全运会柔道冠军杨波,全运会摔跤冠军陈占国,以及许晴晴、胡译乘、张豆豆、赵雅婷、于少卿等一大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而值得自豪的是,这些冠军们都是从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
    在市体校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正是有这些既有无私奉献精神又有强烈事业心的教练员们辛勤的工作和倾心的教导,才使得那些运动员能脱颖而出,继而登上冠军的宝座,也使得学校不断得以发展。

冠军的摇篮

——记阳泉市首届“育才名校”、市体校

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市体校)创建于1958年5月,始称阳泉市少体校(市少体校)。1994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面对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缺失、文化课教师不足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市体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艰苦奋斗,逆流而上,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为省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目前,学校教学设有中专部和初中部,中专教学执行《三年制中等体育专业教育计划》,现开设运动训练、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其中运动训练专业开设有摔跤、柔道、射击、射箭、蹦床、体操、田径、举重、乒乓球、篮球等10个运动项目。在校学生500余人,其中中专学生200余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00余人。在参加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和全国各级各类竞技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突出特色,创建竞技品牌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突出体育特色、提高教育实效、创建竞技品牌、造就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重点培养、积极输送、跟踪服务”的训练指导方针,培养和输送了张维红、管建华、杨建平、杨波、陈占国、涂潇、王智伟、武杨等体坛名将。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体校形成了特有的办学经验。从“以体为本,读训并重”到“精兵战略”,再到“服务为宗旨,成才为导向”近年来,市体校不断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追求更加有效的方式,达到更加精准的目标,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后备人才。如今校领导班子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办学发展模式,按照《阳泉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改变“金牌至上”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提高学生的成材率作为办学目标,建设符合阳泉市情的竞技体育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校园文化,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体育名校作。

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市体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公共课教师短缺、教师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及课程调整需要,有计划地招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校内培训,丰富培训渠道。稳步推进教学改革,本着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探索学分制的实施;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确定的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实用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

为了学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该校积极主动改变了以往运动员选拔较为粗放,广种薄收的培养模式,根据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科学实用,能够更加精准细致地遴选运动苗子的方案。把有天赋,能吃苦的运动员及早选拔,放在他们的优势项目上,集中师资力量培养;同时不忽视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尝试在别的项目上寻求突破,培养体育运动专长,掌握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技能、健身指导能力、运动恢复和运动损伤康复的指导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技能,培养全面型体育人才,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本领。

在针对体校生源普遍存在的对文化课缺少热情的实际情况市体校一方面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一些结构调整,开设或加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比如体育舞蹈、街舞、太极拳、形体塑造、健身、声乐按摩等课程;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氛围,积极改善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归生活教育,努力教给学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

 走精兵战略,铸金牌梦想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近年来,市体校立足省情、市情,按照“抓好基础、扶持优秀、突出精品、瞄准奥运”的发展思路。

 “精兵战略”实施之初,市体校在资金、设施、教练员队伍等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再加上当时只有二三百人,与其他上千人的体校无法相比。在此种情况下,市体校将不足变优势,创新了业余训练的体制和机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市业余训练的新路子,促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单看2015年国内、国际各类大赛成绩表,市体校运动员屡获佳绩:2015年7月4日至10日,全国乒乓球“幼苗杯”比赛中,市体校运动员首次参加此类全国大赛并获得了多个名次。其中,获得男子儿童甲组团体亚军和女子儿童甲组团体第四名,王一晗获得女子儿童甲组单打亚军,闫豪获得男子儿童甲组单打季军。2015年10月12日,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山西一队过关斩将夺得女团冠军,这是我省首次夺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为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五名队员分别为:武杨、李晓丹、杨飞飞、吕婷婷、胡家荣。其中武杨、胡家荣为我市常年在省优秀运动队训练的阳泉籍运动员。

2015年全国以上比赛共有70余人次获得68项比赛的前八名好成绩,其中冠军20个,亚军12个,季军6个,前八名30个。

2015年市体校被市委组织部授予阳泉市首届“育才名校”称号,李福宝、王耀贤两位教练荣获“育才功臣”的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局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促进我省女子足球事业的发展,有效的推动阳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 2015年,市体校与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淼龙足球俱乐部,共同组建了“山西省青年女子足球队”。

2005年至2014年正式进入省体工队或高水平竞技队有43人。截至目前仍有柔道、摔跤、举重、射击、射箭、体操、蹦床、艺术体操、游泳、跳水、乒乓球,十一个项目中60余人参与集训,都是有望入选省队的优秀运动员。

实现教育体育双赢

体校要出成绩并非只靠蛮力一蹴而就,要达到学校和学生长远发展的“双赢”局面,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市体校在原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办运动训练专科教学班,在全市各小学布点开设苗子训练班,逐步形成以中专教育为基础,集初中、中专、专科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模式。

在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市体校还扩大和增加了运动队训练规模和形式,长年在校运动队训练的运动员人数在400人以上,加大了输送力度,在省优秀运动队和外省优秀运动队转正和集训的运动员维持在80人左右。鼓励教练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采用培训、短训、带训、集训等方式,把握规律、突破创新,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计划地系统引进国际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训练竞技水平,加强与各大院校的交流和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结合各项目实际,不断深化对项目训练和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训练方法、手段以及技战术方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训练效益与质量并重。

在发展过程中,市体校坚持体教结合,强化“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乒乓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布局多元化、体教结合人本化、梯队建设精细化为核心战略,以完善场馆设施、强化科学训练为两翼助推,以运动员学生化、教练员教师化为重要抓手,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2006年,市体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2009年、2013年连续3个奥运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8年,被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授予“中国蹦床运动‘辉煌十年’突出贡献奖集体”称号;2012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教育四星级学校”;2014年,市体校被认定为“全国乒乓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如今,我市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呈现出尖兵夺奖牌、后备力量充足的良性发展轨道。各年龄段的后备力量已形成合理的梯次,在逐步形成集团优势中,一批极具潜质的优秀运动苗子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崭露头角,一些品牌项目优势逐步显现,运动尖子的培养途径逐步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

 

主办单位:阳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地址:阳泉市城区南大街21号 邮编:045000      网站地图